在中医理论中,气血是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要紧物质基础。气具备温煦、推进、固摄、防御和气化有哪些用途;血则承担着营养和滋润的功能。当机体出现气血凝滞的状况时,意味着气的运行受阻,血行不畅,从而致使各种病理变化。
在外科疾病中,气血凝滞主要表现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、新陈代谢减慢与免疫功能降低等现象,具体可引起以下几方面有哪些用途:
1. 病变部位疼痛:因为“不通则痛”,气血不可以顺畅地运行至患处,导致该地区的经络阻塞,产生胀痛或刺痛感。
2. 肿块形成:气滞血瘀容易致使体内结节、肿块等病变的发生和进步。在外科疾病中容易见到的如乳腺增生、甲状腺结节等都与气血凝滞有关。
3. 伤口愈合缓慢:气血运行不畅会干扰局部组织的营养提供,延缓创面修复过程,致使外伤后皮肤破损处恢复时间延长。
4. 局部炎症反应加剧:气血凝滞可使机体清除病邪的能力减弱,致使感染或炎症持续存在甚至加重。
因此,在治疗外科疾病时,中医常使用活血化瘀、行气止痛的办法来改变气血状况,促进疾病的康复。比如用桃仁、红花等药物以达到疏通经络、消肿散结的目的。同时,结合针灸、拔罐等外治法也能有效缓解症状,加速病情好转。
相关文章推荐